1、老圖集以2002版《砼規(guī)》、2001版《抗規(guī)》、2002版《高規(guī)》為編制依據,新圖集以2010版《砼規(guī)》、2010版《抗規(guī)》、2010版《高規(guī)》為編制依據。

2、老圖集一共有六本,新圖集整合為三本。

3、老圖集墻柱共有10種,新圖集墻柱類別劃分為4類(仍為10種)。

4、老圖集剪力墻拉筋只標注一種間距,新圖集需要標注兩種間距,并增加雙向拉筋與梅花雙向拉筋示意圖。

5、梁鋼筋在支座內的錨固按鉸接設計及按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老圖集是設計應按《規(guī)范》規(guī)定另行變更,新圖集是設計者應注明。

6、老圖集板類別有4種,新圖集為3種,取消了延伸懸挑板YXB。

7、老圖集無梁板中沒有暗梁AL構件,新圖集無梁板中增加了AL構件。

8、老圖集未區(qū)分板端支座按鉸接設計或按充分利用鋼筋抗拉強度設計,新圖集有區(qū)分并規(guī)定設計應注明。

9、老圖集板相關構造類型共有13種,新圖集共有11種,取消了板挑檐TY和懸挑陰角附加筋Cis。

10、老圖集錨固長度分為受拉鋼筋最小錨固長度La和受拉鋼筋抗震錨固長度Lae,新圖集錨固長度以基本錨固長度Lab為基礎,通過修正系數計算受拉鋼筋錨固長度La和抗震錨固長度Lae。

11、老圖集環(huán)境類別三只有一種,新圖集環(huán)境類別三分為三a和三b兩種。

12、老圖集保護層為受力鋼筋的保護層,新圖集保護層為最外側鋼筋的保護層,且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大于C25時圖集中的保護層數值應加5。

13、老圖集保護層受混凝土強度影響,新圖集不受混凝土強度影響。

14、老圖集機械錨固有3種形式,新圖集增加至6種。

15、老圖集沒有并筋構造,新圖集增加并筋構造。

16、老圖集拉筋應同時鉤住縱筋及箍筋,新圖集給出三種做法由設計指定。

17、老圖集基礎頂面與嵌固部位詳圖一起表達未有劃分,新圖集分別表示且當基礎頂面與嵌固部位不在同一位置時,基礎頂面以上柱縱筋非連接區(qū)由大于等于Hn/3修改為大于等于Hn/6且大于等于Hc且大于等于500,并規(guī)定設計應注明嵌固部位所在位置。

18、邊角柱頂層構造,老圖集將梁柱分別表示,新圖集采用組合形式。

19、柱樓層變截面錨固節(jié)點,老圖集彎折入200,新圖集彎折總長12d(Lae、La)。

20、墻上柱錨固,老圖集錨固1.6Lae搭接5d,新圖集錨固1.2Lae彎折150mm。

21、小墻肢概念,老圖集為墻肢長度不大于墻厚3倍,新圖集為墻肢長度不大于墻厚4倍。

22、老圖集中沒有下柱鋼筋直徑比上柱鋼筋大節(jié)點構造,新圖集增加下柱鋼筋直徑比上柱鋼筋大節(jié)點構造。

23、柱頂錨固,老圖集為3個節(jié)點,新圖集增加加錨頭(錨板)構造節(jié)點。

24、剪力墻端部暗柱節(jié)點,剪力墻墻身水平鋼筋,老圖集彎折15d,新圖集彎折10d。

25、剪力墻墻身水平鋼筋交錯搭接,老圖集外墻轉角處為1.2Lae,其它位置為Lle,新圖集統(tǒng)一為1.2Lae。

26、轉角墻鋼筋構造,老圖集只有一個節(jié)點,新圖集增加為三個節(jié)點。

27、墻身水平筋構造,老圖集圖例較少,新圖集新增一頁構造詳圖。

28、墻身頂部縱筋構造,老圖集為板底增加Lae,新圖集為彎折12d。

29、墻身頂部縱筋構造,老圖集沒有墻身與邊框梁節(jié)點,新圖集增加墻錨入邊框梁Lae節(jié)點。

30、墻身頂部縱筋構造,老圖集沒有墻身在連梁的插筋錨固節(jié)點,新圖集增加墻身在連梁的插筋錨固節(jié)點。

31、剪力墻變截面,老圖集未標注不伸入上層鋼筋的彎折長度,新圖集規(guī)定12d。

32、三四級抗震剪力墻搭接鋼筋為圓鋼時,老圖集規(guī)定可做5d直鉤,新圖集無此規(guī)定。

33、剪力墻縱筋可在同一部位搭接,老圖集為三四級抗震或非抗震直徑小于28時,新圖集在此基礎上取消直徑28限制,并增加一二級抗震非底部加強部位。

34、剪力墻水平鋼筋計入約束邊緣構件體積配箍率的構造做法,老圖集無,新圖集增加。

35、剪力墻邊緣構件豎向鋼筋連接構造,老圖集區(qū)分約束構件及構造構件,其中搭接按1.2Lae計算,新圖集不區(qū)分,其中搭接按Lle計算。

36、剪力墻上起邊緣構件時,邊緣構件在剪力墻中的錨固做法,老圖集無,新圖集規(guī)定錨固1.2Lae。

37、連梁箍筋封閉位置,老圖集規(guī)定可位于任何一角,新圖集無規(guī)定。

38、雙洞口連梁中間支座內設置箍筋,老圖集未規(guī)定,新圖集規(guī)定設置箍筋。

39、連梁側面筋為剪力墻水平筋,老圖集有此規(guī)定,新圖集未規(guī)定。

40、連梁端部支座為小墻肢時,老圖集規(guī)定按框架梁縱筋錨固,新圖集未規(guī)定。

41、連梁端部支座為邊框柱時,老圖集無節(jié)點,新圖集規(guī)定按框架節(jié)點。

42、暗梁與連梁重疊時鋼筋構造,老圖集無節(jié)點,新圖集規(guī)定暗梁縱筋(連梁附加縱筋)伸入墻內每側max(Lae,600)。

43、連梁暗撐,老圖集兩個節(jié)點,新圖集三個節(jié)點(增加筒中筒結構Lae取值的規(guī)定,修改暗撐箍筋構造規(guī)定)。

44、連梁暗撐錨固長度,老圖集為Lae,新圖集為Lae且大于600。

45、暗撐箍筋加密區(qū)長度,老圖集規(guī)定為600mm,新圖集無規(guī)定。

46、墻洞補強,老圖集圓洞只有大于300節(jié)點構造,新圖集變化為300至800,800以上兩個構造。

47、樓層框架梁端部錨固節(jié)點,老圖集上下層鋼筋彎錨節(jié)點相同,新圖集修改底部鋼筋彎錨節(jié)點為“伸至梁上部縱筋彎鉤段內側或柱外側縱筋內側”。

48、樓層框架梁端支座加錨頭(錨板)錨固及中間節(jié)點梁下部筋在節(jié)點外搭接構造,老圖集無,新圖集有。

49、非框架梁端支座錨固節(jié)點錨固平直段,老圖集為大于等于0.4Lae,新圖集為兩種情況,并應由設計指定。

50、當非框架梁端支座為柱、剪力墻、框支梁、深梁時,老圖集負筋伸入支座長度為Ln/3,箍筋是否加密未明確,新圖集區(qū)分兩種情況由設計注明,箍筋應加密。

51、非框架梁底部鋼筋錨固La,老圖集為弧形非框架梁按La,新圖集為當梁配有受扭縱向鋼筋時按La。

52、梁側面縱向構造筋和拉筋構造中a小于等于200,老圖集a從梁底向上一個起步距離開始計算,新圖集從梁底開始計算。

53、主次梁附加鋼筋間距,老圖集規(guī)定間距8d且小于等于正常間距,加密時應小于等于100,新圖集無規(guī)定,僅說明配筋值由設計標注。

54、折梁鋼筋構造,老圖集無,新圖集有。

55、純懸挑梁底筋錨固,老圖集為12d,新圖集為15d。

56、懸挑梁第二排鋼筋構造,老圖集為0.75l,新圖集為0.75l加彎折。

57、懸挑梁節(jié)點詳圖,老圖集有三個節(jié)點,新圖集有七個節(jié)點,增加了屋面層懸挑梁構造。

58、剪力墻在框支梁中的錨固,老圖集按伸至框支梁底彎折計算,新圖集墻身按錨固Lae計算,邊緣構件按按錨固1.2Lae計算。

59、框支梁側面鋼筋直錨不足時彎錨,老圖集要求大于等于0.4Lae加15d,新圖集與此相同,并增加總錨固長度大于Lae的要求。

60、井字梁,老圖集對于彎錨平直段的規(guī)定是不小于0.4La,新圖集區(qū)分“設計按鉸接時”及“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時”并具體由設計指定,另增加部分構造說明。

61、板上部非貫通筋在板內彎折長度a,老圖集規(guī)定a=h-15,新圖集無規(guī)定。

62、板筋端支座(支座為梁、剪力墻、圈梁)錨固構造,老圖集為總錨長取La,新圖集為限定的平直段長度加15d彎鉤。

63、板筋端支座(支座為砌體墻)錨固構造,老圖集底筋為大于120且大于h,面筋同底筋并加彎鉤,新圖集底筋為大于120且大于h且大于墻厚/2,面筋同底筋且平直段增加大于0.35Lab規(guī)定,彎鉤豎直段增加15d規(guī)定。

64、受拉鋼筋錨固長度,老圖集任何情況下不得小于250mm,新圖集任何情況下不得小于200mm。

65、抗裂構造筋、抗溫度筋、分布筋自身及相互關聯構造,;老圖集無,新圖集新增加。

66、懸挑板上部鋼筋端部彎鉤,老圖集伸至板底加5d水平彎鉤,新圖集伸至板端加豎向彎鉤。

67、折板配筋構造,老圖集無,新圖集增加。

68、板翻邊構造,老圖集有多次彎折,新圖集采用多根鋼筋,每根鋼筋最多彎折兩次。

69、無支撐板端部封邊構造,老圖集無,新圖集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