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筑的一般要求

澆筑前應對模板澆水濕潤,墻、柱模板的清掃口應在清除雜物及積水后再封閉。

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傾落高度不得超過2米,如超過2m時必須采取加串筒措施。

澆筑豎向結構混凝土時,如澆筑高度超過3m時,應采用串筒、導管、溜槽或在模板側(cè)面開門子洞。

澆筑混凝土時應分段分層進行,每層澆筑高度應根據(jù)結構特點、鋼筋疏密決定。一般分層高度為插入式振動器作用部分長度的1.25倍,大不超過500mm,平板振動器的分層厚度為200mm。

使用插入式震動器應快插慢拔,插點要均勻排列,逐點移動,按順序進行,不得遺漏,做到均勻震實,移動間距不大于震動棒作用半徑的1.5倍(一般為300~400mm)振搗上一層時應插入下層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兩層間接縫,平板震動器的移動間距應能保證震動器的平板覆蓋以震實部分邊緣。

澆筑混凝土應連續(xù)進行。如必須間歇,其間歇時問應盡量縮短。并應在前層混凝土初凝之前,將次層混凝土澆筑完畢。問歇的最長時間應按所有水泥品種及混凝土初凝條件確定,一般超過2小時應按施工縫處理。

澆筑混凝土時應派專人經(jīng)常觀察模板鋼筋、預留孔洞、預埋件、插筋等有無位移變形或堵塞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應立即停止?jié)补,并應在已澆筑的混凝土上初凝前修整完畢?/p>

底板混凝土澆筑方法

混凝土澆筑以兩臺混凝土輸送泵向地下室輸送為主,塔吊配合吊運,采用商品混凝土供料。

采用分段分層連續(xù)澆筑的方法,地下室二層第Ⅰ、Ⅱ、Ⅲ段澆筑方向自7/oA向1/oA軸推進;第Ⅳ、Ⅴ、Ⅵ段澆筑方向自1/oA軸向D軸推進。地下室一層第Ⅰ、Ⅱ、Ⅲ段澆筑方向自7/oA向1/oA軸推進;第Ⅳ、Ⅴ、Ⅵ段澆筑方向自1/oA軸軸向U軸推進。三臺輸送泵各自的澆筑方向。

混凝土澆筑前準確掌握天氣情況,避開雨天,盡量安排底板筒體部位混凝土在夜間澆筑,以降低較厚處混凝土內(nèi)部水化熱。澆筑混凝土前需設置馬凳及人行通道和操作平臺,嚴禁直接踩踏鋼筋,通道誰打誰拆,澆注混凝土時,模板、支撐、鋼筋、預埋、預留應設專人值班,如有位移、變形應及時處理,確保混凝土質(zhì)量。

澆筑大于500厚混凝土底板時,應采用“分段分層、斜面澆筑、一個坡度、薄層澆搗、循序推進、一次到頂”的方式,見附圖所示。這種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斜坡的澆筑方法,避免了輸送管經(jīng)常拆卸、沖洗、接長,從而提高了泵送混凝土效率,對上下層混凝土間隙時間不超過1.5小時起到保證作用。根據(jù)混凝土自然形成一個坡度的實際情況,在每個澆筑帶的前、后布置兩道振動器,前一道布置在卸料點,主要解決上部混凝土的搗實;后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腳處確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實。隨著混凝土澆筑的推進,振動器也相應的跟進,以確保整個高度混凝土的質(zhì)量。

在后澆帶處澆筑混凝土時,應先于施工縫表面抹水泥砂漿一層;炷烈苊庵苯涌拷┕たp下料,機械振搗時,向施工縫處逐漸推進,加強對施工縫接縫處的搗實,使其緊密結合。

大體積混凝土混凝土澆筑時表面泌水采用真空吸水,若發(fā)現(xiàn)表面泌水過多,應及時調(diào)整水灰比,混凝土澆至頂端時的泌水排除。

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其表面水泥漿較厚,在混凝土澆筑結束后,要認真處理,經(jīng)2~4小時左右,初步按標高用長刮尺刮平,初凝前用鐵滾筒碾壓數(shù)遍,再用木抹子收平壓實,以閉合收水裂縫,約12小時后,再覆蓋塑料布、麻袋,充分澆水濕潤養(yǎng)護。

柱、墻混凝土澆筑

柱、墻澆筑前,或新澆混凝土與下層混凝土結合處,應在底面上均勻澆筑50mm厚與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漿。砂漿應用鐵鏟入模,不應用料斗直接倒入模內(nèi)。

柱墻混凝土應分層澆筑振搗,每層澆筑厚度控制在500mm左右。混凝土下料點應分散布置循環(huán)推進,連續(xù)進行。

澆筑墻體洞口時,要使洞口兩側(cè)混凝土高大體一致;炷琳駬v要均勻密實,特別是墻厚較小,門窗洞口結構加筋與連接交錯鋼筋較密的部位,應采用Φ25振動棒,其它墻梁部位采用Φ50振動棒,考慮到墻窗洞下墻體位混凝土封模后無法直接振搗,可事先將窗洞下口留成活口,待混凝土澆至該位置并振搗密實后再行封模和加固。振搗時,振動棒應距洞邊300mm以上,并從兩側(cè)同時振搗,以防止洞口變形。大洞口下部模板應開口并補充振搗。

構造柱混凝土應分層澆筑,每層厚度不得超過300mm。

澆筑粱板混凝土時,墻、柱節(jié)點區(qū)同按高強度等級混凝土施工,分界面在墻柱邊500處。

梁、板混凝土澆筑

肋形樓板的梁板應同時澆筑,澆筑方法應由一端開始用" 趕漿法"推進,先將梁分層澆筑成階梯 ,當達到樓板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筑。

樓板澆筑的虛鋪厚度應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動器垂直澆筑方向來回振搗。注意不斷用移動標志或插桿檢查以控制混凝土板厚度。振搗完畢,用刮尺或拖板抹平表面。

在澆筑與柱、墻連成整體的梁和板時,應在柱和墻澆筑完畢后停歇1~1.5小時,使其獲得初步沉實,再繼續(xù)澆筑。

施工縫設置:宜沿著次梁方向澆筑樓板,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度1/3范圍內(nèi),施工縫表面應與次梁軸線或板面垂直。單向板的施工縫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

施工縫用木板、鋼絲網(wǎng)擋牢。

施工縫處須待已澆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少于1.2MPa時,才允許繼續(xù)澆筑。

在施工縫處繼續(xù)澆筑混凝土前,混凝土施工縫表面應鑿毛,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動石子,并用水沖洗干凈。排除積水后,先澆一層水泥漿或與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然后繼續(xù)澆筑混凝土。

樓梯混凝土澆筑

樓梯段混凝土自下而上澆筑。由于樓梯踏步采用封閉式模板,故在踏步面開門子洞。底板混凝土與踏步混凝土一起澆筑,不斷連續(xù)向上推進。

樓梯混凝土宜連續(xù)澆筑完成。

施工縫位置:根據(jù)結構情況可留設于樓梯平臺板跨中或樓梯段1/3范圍內(nèi)。

平法規(guī)則與構造應用要點解析

基礎主梁,箍筋是貫通的,梁是柱的支座。存在縱筋的連接。

箍筋是大箍套小箍,這樣重復的筋最小,如四肢箍筋,用兩個一樣大小的相套,在抗震與非抗震都可以,但抗鈕就不行了?光o只與最外箍筋有關。

大箍內(nèi)加接筋是最好的。

柱的施工縫在梁底50至100,抗震問題沒考慮,國外是整體或在柱的中部。這個問題是一定得解決。

基礎梁如果小于柱,就存在加液梁問題,就是把柱包住。來實現(xiàn)基礎梁做為支座。

柱在基礎梁內(nèi)錨固,如果小于500且不少于兩道矩形封閉箍筋(非得合箍),主要是防止鋼筋偏移。柱在基礎內(nèi)的彎最小要大于150

柱中部搭接區(qū)加密是為了增加砼的粘結。在柱兩端的是為了抗震,主要是為了強柱弱梁。

基礎板的第一根筋為基礎的邊的1/2的板間距

基礎次梁以基礎主梁為支座,次梁的箍筋從主梁邊50mm開始。

凡時承柱的為基礎主梁,與柱不連接的就為次梁,有些次梁與主梁一樣高也是次梁。

樓板內(nèi)應注意的事項

樓板從梁主筋內(nèi)扎進來,板下部筋進入梁大于5d,但至少到梁中線。板上部鋼筋與梁平行的筋按梁角筋為1/2板筋間距。

樓板與非框架梁下部鋼筋在支座處一定是受壓的。

非接觸搭接:兩根鋼筋間距要大于等于30+d,小于0.2Ll及150的最小者,兩個搭接之間的間距得大于0.3Ll。 兩個鋼筋要彎起是1:12。

板的負筋在梁的角筋內(nèi)

板懸挑板要折回來5d。并不是直彎。主要為了裝修改造用。懸挑板與欄板在一起,在欄板內(nèi)也是5d。

放射筋的問題:梁的箍筋問題,在放射筋范圍內(nèi)箍筋可以斜放。這樣放射筋插空可以完成。

在兩面懸挑板鋼筋打架的問題,在樓板內(nèi)做了鋼筋相互關系的構造。

無梁樓蓋的構造,有時在下部的筋有時到上部了。搭接時要把搭接頭彎到上部,并且要大于0.3Ll

國內(nèi)是重結果,而國外是重過程。鋼筋應該重過程,中間不控制砼打得特別好是沒有用的。在哲學的理念上沒有結果,只有過程。一個過程的開始主要看起動新的過程是不是強。一件事沒有做就想結果。辦好每一個過程,結果是自然的。

梁與柱的鋼筋打架,就采用撬一下是不可取的。

要注意的問題

先說梁、再說板,最后說柱,主要是梁好說。砼結構中存在兩個方程,三個未知數(shù)的問題。

柱問題就多了,存在大偏心與小偏心。

平法考慮層次性,主要是基礎、柱、梁、板有各自的子系統(tǒng)。關聯(lián)性。各自之間有支座,基礎、柱、梁、板前面是后面的支座,樓梯是特殊板。有一個相對完整體,基礎、柱、梁、板的順序與施工相一致的。

平法中先談柱、后談梁、再談板。

梁的問題

構造結點中的多空的問題,幾個尺寸取最大值的問題。

梁上部鋼筋伸至柱外邊(柱縱筋內(nèi)側(cè))且大于等于0.4Lae?磮D除了文字外還得看圖形。

彎錨在中心線過5d,大于0.4Lae可以彎。是不是上下筋都可以相互同一位置彎,非抗震可以,對于抗震不行。 彎描只要大于Lae。彎錨仍是大于Lae是不對的,鋼筋一彎就不可能全是拉力。彎的鋼筋的長度15D就足夠,但直的必須要保證

Ln為最大跨的凈跨長度。取Ln/3是經(jīng)驗取的。

下部在支座處錨固,鋼筋很長,是不是可以通出來,后來修定時不能標準化,一是梁的搭接要避開加密處,二是受力較小處,受力較小多大是較小,很難確定。為了節(jié)省鋼筋相到支座外連接,在03G101-1中的54頁補充了一條。采用一級機械連接可以,可以愛在什么地方連就在什么地方連。

柱的機械連接合算,可以省搭接和加密鋼筋。錐螺紋只能適合柱不能用于梁內(nèi)。

非抗震可以支座外進行連接。

圖集沒有解決三排筋的問題,應該由設計人員進行告知。如果第一排全部通長,第二排就為第一排的非通長筋。

梁上部即有通長筋時,架立筋的搭接長度為150。150主要是讓搭接區(qū)域內(nèi)至少有一根箍筋

結構理念,鋼筋分三個等級,一個是受力鋼筋,也是主筋,受力鋼筋錨固特別嚴格。主要考慮受拉。第二是構造鋼筋:架力筋與側(cè)面筋,基本上是一個構造要求。一般不需要回頭勾,有一個分布筋是墻身的豎向筋應該是受力筋,并非是構造筋。

頂層梁的上部端部筋的問題。

梁的下部鋼筋沒有必要全部伸入支座,無論如何支座的彎距小于跨中。可以在梁支座外短開,規(guī)定大于0.1Ln1,在圖集上只做了兩排鋼筋上部筋不斷的問題。

加液一般沒有兩排筋。

梁變截面時,按100%錨固考慮。要通長筋時,要進入柱50時才能彎。下部鋼筋通時不進入50,可在于高處得進入柱50。

吊筋,放了吊筋可以不放加密筋,不能只把次梁包住。

側(cè)面筋:為什么越配越大,梁裂的問題,一分析就是筋少了。其實裂縫主要是水灰比的問題。二是安定性的問題。

規(guī)范管綱,其它圖紙管目。

規(guī)范當梁大于等于450時,得設側(cè)面鋼筋,但間距不應大于200。

懸挑梁的問題:

非框架梁下部筋不進入50,原因是受壓。

第一排筋,一部分在外彎下大于12D,第一排另一部分往下斜彎。斜筋是幫助箍筋抗剪的。第二排直錨。

有些人說往柱內(nèi)錨La不放心,你可以加長,但規(guī)范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就說明La不可靠,本身考慮的概率是99.97%,失效概率是0.03%,你加長1 .5不一定能提高多大的概念。加長是可以,本身是大于號。如果你對規(guī)范內(nèi)的那個節(jié)點不放心,可以改。如果你改了責任你負責,如果你不改責任誰負責,是灰色區(qū)域。但個人的責任可以減少。

梁柱的結點

中柱:非剪力不能搭接,幾個指標取大值。

最好的搭接位置在柱中,

如果是一級連接可以在加密區(qū)內(nèi),但不能在支座內(nèi)。

焊接不可靠的問題,電渣壓力焊只能用于柱,不能用于梁。

上下柱不同鋼筋數(shù)量時加插筋。必須是1.2Lae。

中柱頂層的節(jié)點:

往外或往內(nèi)都是12D。

柱要給梁支座,要形成完整的鋼筋籠的問題。

如果梁特別高,只要夠了Lae是不是可以,其實是不對的,必須是完整的,柱得到梁頂。有兩種錯誤的做法是:一是直錨夠,二是加彎12d夠錨。

梁上起的柱,梁是柱的支座。

梁頂部直的部分必須大于0.5Lae,有時不應限制。

端柱處理要嚴,中柱要松。柱頭就特別復雜。

規(guī)范在執(zhí)行中會出現(xiàn)的問題:

有兩種節(jié)點,一個是柱往梁內(nèi)錨,A、B、C,二是梁往柱內(nèi)錨。如果梁太高,柱內(nèi)的筋,沒有彎或梁頂就夠了1.5Lae,不少于柱外側(cè)的鋼筋的65%。35%的伸至柱內(nèi)邊等下彎。不好算根數(shù)。

第二種,如果梁特別高,梁內(nèi)的筋到不了梁底,我的觀點,1.5或1.7沒有關系,可以看著辦,兩個原則,一是任何情況下柱的筋必須伸到梁頂彎折12D,但必須大于1.5Lae。抗震有三個水準,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應該是兩個水準,不應有中震可修,其實無法修。大震不倒是節(jié)點不散。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節(jié)點根本實現(xiàn)不了,柱的鋼筋如何插空,不然成了鋼板,梁柱的鋼筋打架。其實工地上施工沒有施工不上人的,反正砼打完看不見,F(xiàn)在一個辦法是柱高起一點,高30加鋼筋直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