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與城市一體化設計的大背景下,高層建筑樓前廣場作為建筑與城市之間的“黏貼劑”,既承載著兩者之間物質與精神的交流,又為城市風貌增添亮色,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初步探討了樓前廣場在城市和建筑雙重影響下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樓前廣場;多樣化;復合化;人性化

Abstract:Againstthebackgroundoftheunifyofbuildingandcity,asabinderofthebuildingandcity,highbuilding''''spublicsquarenotonlyundertakesthematerialandspiritualcommunicationsofthem,butalsomakesthecitymoreshining.Ithasacrucialrole.Therefore,thisissueisaboutthedesignmethodofthehighbuilding''''spublicsquarebytheinfluenceofcityandbuilding.

Keywords:publicsquare;diversify;complex;humanity

1前言——從城市設計中看待樓前廣場的本質

現今城市中心區(qū)的發(fā)展,標志性的高層或超高層建筑仿佛成為一個城市和眾多業(yè)主的首選,在享受其高容積率、高功率等優(yōu)越性的同時,人們也在努力尋找最佳途徑來解決其所帶來的各種弊端,主要表現為造成交通壓力陡增、給周邊道路帶來壓迫感、使人們產生不安定情緒,從而破壞了原有城市的和諧秩序。此時,廣場憑借其開放性、包容性和多樣性等特點以一種特殊的形式出現在高層建筑與城市之間,使得三者達成共存互利的協議。這種特殊的廣場形式多建于高層建筑周邊,并與城市道路接壤,稱之為高層建筑樓前廣場。

然而,現狀卻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區(qū),樓前廣場的價值得不到體現,變成開發(fā)商追求最大商業(yè)利益的犧牲品,因此在有效行政干預的基礎上,找出現有矛盾的根源,優(yōu)化樓前廣場設計,建造符合各方需求的廣場空間,具有必要和迫切的現實意義。

2承載——樓前廣場的設計方法

高層建筑樓前廣場作為特定環(huán)境下的廣場空間,不單涵括普通廣場的基本功能,而且還應作為一把鉸鏈將高層建筑與城市發(fā)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高層建筑的存在不再脫離城市生活的運行軌道。因此,根據樓前廣場的尺度、多樣化、復合化、社會化等特性,設計方法的研究應該注意相關學科的融會貫通。

2.1尺度界定

樓前廣場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它的空間尺度界定是設計成敗的關鍵之一,通常包括人與建筑、空間的關系,建筑與建筑的關系,建筑與空間的關系等等。最為直觀的標準是廣場空間內間距和高差對人的心理和生理所產生的影響。由于在平日生活當中,人們總是需要一種內聚的、安定而親切的環(huán)境,所以歷史上很多城市廣場空間的D(建筑高度)和H(建筑間距)的比值大約為1~3之間。卡米洛•希泰(CamiSitte)在總結歐洲廣場設計的手法中提出廣場寬度的最小尺寸等于建筑高度,最大尺寸不超過建筑高度的兩倍,可以把這一論斷運用到樓前廣場與高層裙樓之間的關系處理。

2.2空間多樣化

樓前廣場空間多樣化體現在協調高層建筑與城市肌理之間的關系,減小其巨大體量對臨街面帶來的沖擊,為人們創(chuàng)造出高效、實用且宜人的公共空間。日本學者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一書中提出20~25m的模數,他認為“建筑外部空間,實際走走看就很清楚,每20~25m,或是有重復的節(jié)奏感,或是材質有變化,或是地面高差有變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間里也可以打破其單調,若單調的墻面延續(xù)很長,街道就容易形成十分非人性的”。[1]

在水平方向上,樓前廣場由于受高層建筑的限制較大,因此包容性和親和性是重點考慮對象,表現為對建筑與城市交流功能的滿足和對人性需求的滿足。羅布•克萊爾(RobKrier)研究了眾多歐洲廣場的形狀,歸納總結出廣場空間形狀的許多形態(tài),并指出“人”才是檢驗設計成敗的唯一標準。所以在相對受限的場地條件下,樓前廣場的設計者應該以建筑與道路的平面關系為基礎,利用建筑出入口的位置、道路和場地的高差變化、簡潔而有效的景觀設施等元素來創(chuàng)造出具有獨特性的平面型態(tài),并且把人的活動作為主體進行有效引導,使之成為平面構圖中最具活力的元素。

在垂直方向上,樓前廣場更多是與高層建筑相結合分為上升廣場、水平廣場、下沉廣場三種,三種形式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融合在一起。如建于1936年的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廣場(RockefellerPlaza)就被認為是美國城市中最有活力的廣場:這個下沉式廣場規(guī)模不大,但使用率很高,夏季設有咖啡座和冷飲攤,冬季則成為溜冰場,成為人們娛樂休閑的最佳場所。

2.3功能復合化

功能的復合化是指同一空間中多種功能層次的并置和交替,對于樓前廣場來說,與建筑、道路等元素的相對關系是重點,系統和高效是核心,表現為如何協調好來自城市各個方面車流、人流和物流的集散問題。樓前廣場相對較小的地表容量遠遠不能滿足高層建筑的需求,因此樓前廣場垂直空間的綜合開發(fā)是重要手段,這樣能把地表集散人流有效地分散到多個垂直交通面上,既解決了交通問題又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公共空間,使建筑與城市的銜接由單一面變?yōu)槎鄬用妗0凑沾怪毕虻膮^(qū)位,樓前廣場可分為:架空層、地表層、地下淺層、地下中層、地下深層等層次,這其中包括城市架空交通、地面交通、綜合管線、商業(yè)、停車場、地鐵等功能。以香港中環(huán)區(qū)高層建筑的樓前廣場為例,可以看出越是接近地面層,其空間性質越是開放和密集,其區(qū)位價值越高,越適合發(fā)展城市公共空間。

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樓前廣場的停車設計將會是功能設計中的主題,樓前廣場的停車模式可分為三種:①地面停車:是最方便最有效的方式,與外部交通聯系直接,能解決少量停車。②停車場與其他功能相結合布置的組合方式:例如綠地、架空底層、地下室或屋面上等等,這種形式能有效地減少停車場占用基地的面積,有助于解決大量停車。這種模式也可以有效地實現地面上的人車分離,保障交通安全。③多層的停車樓和立體車庫:將水平的停車面積疊合起來成為多層構筑物,能解決最大程度的停車,但由于采用了立體式的布置,使得車輛進出變成了一種垂直運動,與外部車流銜接較為困難。考慮到城市中心區(qū)的樓前廣場受場地限制通常較大,應該首先考慮后兩種模式。車輛的停放方式也需要根據場地的制約而適當地選用,常用停放方式中,垂直停放和45O傾斜停放兩種方式比較適合樓前廣場的特點:前者常選擇后退停發(fā)車,所需停車面積最小;后者采用45O交叉停放,車道無須太寬,且停車面積較小。

2.4景觀照明設計

有點、線、面組成的景觀系統是構成樓前廣場生態(tài)系統的重要元素,這其中包括涼亭、座椅、雕塑等景觀節(jié)點,綠化隔離帶、歐式柱廊等景觀帶和水體、彩色鋪地等景觀面。當他們有序而合理地分布于樓前廣場的時候,起到了處處有景和移步換景的景觀效果。景觀節(jié)點設計要考慮自身大小與廣場規(guī)模的比例,不宜過大而不能突出其重要性,也不宜過小而顯得擁擠。例如美國得克薩斯州威廉斯廣場上的一群奔騰咆哮的野馬群雕像就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根據廣場比例將馬的雕塑放大半倍,經過多次試放才確定了位置,然后用噴泉模擬馬踩踏水面時水花四濺的景象,使人們仿佛回到了得州早期開拓時的大草原上。景觀帶的運用常見于各種空間的中介面,對空間起到圍合、界定的作用。成功的景觀帶不僅通過向人行道延展,向人們暗示他們已經進入廣場之中,起到過渡作用,還能充分利用有限空間創(chuàng)造更多的休息空間。在景觀面的設計中,噴泉以其動態(tài)的視覺和聲音方面的吸引力被大家所喜愛,以長沙五一廣場噴泉為例:每晚的相同時候,當噴泉開啟的時候人流不斷,未開啟時則人煙稀少。而鋪地類型的選擇不僅可以界定空間范圍、改變單調灰暗的地面狀況,還能作為引導行人、車輛的線路標識,使其高效而有律。

樓前廣場中的照明設計是利用藝術的處理手法使景觀元素呈現出特殊的面貌,以達到裝飾和強化環(huán)境景觀的作用。在樓前廣場中,對高層建筑物照明設計的整體性、層次感是重點。整體性一般是通過光的亮度變化、色彩變化來展示建筑物的特點。其設計依據是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結構特點、風格、表面裝飾材料等因素,除了單純考慮建筑物本身因素外,還應該考慮周圍其他構筑物、植物、水體等因素,以達到整體效果的完善;而層次感的產生主要是通過光線的虛實、明暗、輕重、大面積給光和輪廓勾畫等手法來表現主景和配景之間的關系,需要針對被照物的造型、結構進行具體地分析。同時,對建筑物以外的元素如水體、植物、雕塑和景觀藝術品的照明設計作為存托主體形象的配景,其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

2.5人性化設計

樓前廣場應該是一個受人們喜愛而使用率較高的公共空間,克萊爾•庫珀等人在《人性場所》一書中提出:“根據對現代廣場用途的調查研究,坐、站、走動以及用餐、讀書、觀看和傾聽等活動的組合,占到所有利用方式的90%以上。”[2]因此人性化的設計是考察樓前廣場設計成敗的關鍵之一,其主要方面包括樓前廣場微氣候、休息設施、公共活動等方面。樓前廣場微氣候的設計應該考慮當地的氣候特性,根據當地太陽和季風的規(guī)律確定構筑物、植物、水體等元素的位置、形態(tài)等,以便在炎熱的夏天有適度的遮蔭、在寒冷的冬天有足夠的日照;另一方面由于臨近高層建筑,受到其向下反折風的影響,有可能增強的風力對人們的步行或休閑活動造成的影響較大,因此調節(jié)容易受影響區(qū)域建筑的尺寸和形狀是最有效的措施。樓前廣場中的休息設施也不只是座椅的擺放那么簡單,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各式各樣的座椅形式,并通過對樓前廣場的使用率和使用人群的研究調查來確定座椅的數量、朝向和材質等,為不同的人群提供各種舒適的休閑場地。以使用強度適中的情況建議每30m2的廣場空間至少應該有1m2的座位面積。座位的朝向應該使人們能看到不同的廣場景致、在不同季節(jié)接受不同的日照程度、提供不同程度的私密性等;座位的材料以硬度適中、熱容量較大的木質材料較為溫暖和舒適,其他材料例如混凝土、金屬、石材等作為輔助座位也可起到不同的效果,豐富場所的質感。

樓前廣場中的公共活動是為整個空間注入活力的重要手段。設計人員應該考慮藝術表演、攤販零售、商業(yè)宣傳等活動場地,因此在前期設計過程中,場所可變性和靈活度的考慮也是必不可少的。

3后續(xù)——使用狀況評價

現在對某個項目的建筑設計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因此在設計工程完畢之后,設計過程并未完成,設計人員應該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fā)對作品進行系統評價和研究,稱之為使用狀況評價(PostOccupancyEvaluation,POE)。普里瑟曾指出:“使用狀況評價是一種利用系統、嚴格的方法對建成并使用一段時間后的建筑(戶外空間)進行評價的過程。POE的重點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過深入分析以往設計決策的影響及建筑的運作情況來為將來的建筑設計提供堅實的基礎。”[2]不同于國外的大多數POE研究是由政府資助,國內的這類工作需要設計者親力親為,其意義在于能深刻地了解人與空間的相互作用,豐富設計成果;從各種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出完善和改進建議;還可以作為項目間歇的提高。常用方法包括觀察、詢問、問卷調研等。例如:在實地觀察過程中,試著集中至少5分鐘的時間來關注每一種主要感受;親自與使用者進行交談,更全面地收集不同類型人的信息;發(fā)放調查問卷,題目設計盡可能直接,以方便被調查者。最后對收集到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成功之處運用到日后設計當中去,不足之處及時給出整改建議,再進行評價,這樣才是建筑師的正確態(tài)度。

4結語

隨著高層建筑日益增多及城市需求增大,樓前廣場起初由經常被忽視的附屬物,在設計當中出現了許多不合理的地方,設計者沒有從各方面進行分析,不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實際上,樓前廣場是建筑設計和城市設計的重要過渡。一個經過設計者全面分析、合理選擇設計手法的樓前廣場,不僅能使周邊建筑更加有效有序地運作,還能協調城市空間關系、增添城市亮點,使建筑和城市融為一體、共同進步、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人性場所.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3]克利夫•芒福汀.街道與廣場.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4]王柯,夏健等.城市廣場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

[5]戴志中,劉晉川等.城市中介空間.東南大學出版社.

[6]韓冬青,馮金龍.城市•建筑一體化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