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檁放在各梁的梁頭上,上承椽子。在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桁”,在小式建筑和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叫“檁”,宋代稱木專。帶斗拱的大式建筑,桁徑按斗口定;小式建筑或不帶斗拱的大式建筑檁徑與檐柱直徑相同。

         桁檁按其位置不同,分為以下幾類:

          (一)、正心桁:位于檐柱中心線上的桁。

          (二)、挑檐桁:正心桁外,承托挑檐的桁。

          (三)、脊桁(脊檁):位于正脊處的桁(或檁)。

          (四)、金桁:在正心桁和金桁之間的桁,統(tǒng)統(tǒng)叫“金桁”。依其位置不同,又有上金桁(宋稱上平木專),中金桁(宋稱中平木專),下金桁(宋稱下平木專)之別。  

            除此之外,還有幾種位于特殊位置的桁檁及附件:

          (一)、梢檁:指懸山建筑向兩山外挑出的檁。

          (二)、扶脊木:疊置于脊桁上的構(gòu)件,斷面為六邊形。其兩側(cè)與腦椽相交,所以需剃鑿出椽窩。它的作用是栽置脊樁,扶持正脊,安插腦椽。

          (三)、墊板:每種桁檁下面均設(shè)有相對應(yīng)的枋,作為瓜柱之間的連接件,其上皮與瓜柱上皮平。桁檁與枋中間為相應(yīng)的墊板。

          (四)、生頭木:在房屋轉(zhuǎn)角處的正心桁(或檐檁)背上需另加一個三角形的構(gòu)件,叫“生頭木”(也叫“枕頭木”)使檐口線由正身向屋角逐漸起翹。

           (五)、替木和攀間:唐代用“替木”托木專。宋代撩檐木專下或用替木,或用通常的撩檐枋,而平木專和脊木專下使用“攀間”相托。攀間使由素枋結(jié)合替木和斗拱組成的各梁架間的重要連接件,是相鄰兩榀梁架上的蜀柱間起聯(lián)系拉結(jié)作用的橫木。由兩材攀間、單材攀間。捧節(jié)令拱、實(shí)拍攀間等組合形式。這類構(gòu)件相當(dāng)于明清時期的金枋、脊枋。檁下只用墊板和枋,合稱”一檁三件“。不再用替木、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