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采用機械振搗,應區(qū)別于一般混凝土,根據(jù)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時泵送形成的自然坡度,在澆筑帶的前后各布置2臺合適的振搗棒。其中,一臺布置在混凝土卸料點,承擔上部混凝土的振搗工作;另一臺放置在混凝土的坡角處,主要保證下部混凝土振搗的密實。在澆筑過程中,易在泵送出料口形成混凝土集中堆積,因此可先振搗出料口,讓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按照“快插慢拔”的原則,嚴格控制振搗時間、移動間距和插人深度。每振搗完一層,應隨即用鐵鍬攤平拍實;至最后一層時用鋁合金尺將表面刮平、搓毛,待混凝土面開始收水時再進行二次抹面,以防止裂縫的產(chǎn)生。澆筑過程出現(xiàn)泌水和浮漿時,必須馬上進行有效處理;炷翝仓^程中,振搗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必須保證混凝土的振搗質量。溫度監(jiān)測及養(yǎng)護通過溫度監(jiān)測,保證溫度滿足要求。①混凝土的里表溫差不宜大于25℃;②混凝土的降溫速率不宜大于1.5℃/d;③混凝土的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

某高層辦公樓采用內(nèi)降法控制混凝土的里表溫差不宜大于25℃;采用蓄水法控制混凝土的上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采用磚胎膜控制混凝土的側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某廠房設備基礎采用蓄水法和木模板控制混凝土的側面、上表面與大氣溫差不宜大于20℃。某廠房設備基礎采用蓄水法,由于側面是由木模板支撐,應在混凝土終凝后、澆注完畢12h內(nèi),及時組織人員沿筏板四周砌筑180mm高、120mm厚的磚砌擋水帶,混凝土澆筑完畢12h后,將水直接注人混凝土上表面,使之形成保溫層(蓄水高度通過計算得出)。內(nèi)降法是在混凝土中預埋冷卻水管路,呈“S’’形布置。在某高層辦公樓采用中40mm的鍍鋅鋼管,水平管間距為120。m,距離四周邊緣為80。m,呈“S”形布置,垂直方向分為2層,使冷水從端頭進,另一端頭出,從而把中間混凝土的熱量帶走,以保證混凝土的里表溫差不宜大于25℃。測溫結果顯示,采用磚胎膜比木模板的效果要好得多。

測溫點布置:①水平方向,沿距邊30。m開始布置,縱橫方向每隔6m左右布置一點;②垂直方向,在在混凝土上表面下100mm處、中間處、下表面上100mm處設置3個測溫點。在混凝土澆筑完畢后,按表2的監(jiān)測周期、監(jiān)測頻率和溫度監(jiān)控指標進行測溫,并隨時反饋結果。當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大于30℃時,應采取降溫措施并增加監(jiān)測次數(shù)。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測溫記錄及混凝土表面觀感(見表3)從工程測溫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在使用內(nèi)降法控制混凝土的里表溫差不宜大于25℃時,并非從開始到里表溫差<巧℃時(18d)都使用,還要考慮到混凝土的降溫速率不宜大于1.5℃/d,這要求監(jiān)控員及時采集測溫數(shù)據(jù),在滿足并富有余地的情況下,盡量不使用內(nèi)降法,以保證混凝土的降溫速率不宜大于1.5℃ld。

通過2個工程的案例的對比與分析,著重分析了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的4個關鍵階段,即預測溫度階段、養(yǎng)護設計階段、溫度監(jiān)測階段、養(yǎng)護階段。本文詳細介紹了預測溫度的計算及蓄水法、磚胎膜、木模板、內(nèi)降法4種常見養(yǎng)護方法的作用;分析了溫度檢測點的埋設及頻率的要點要求;根據(jù)溫度實測結果與預測的對比、混凝土裂縫的觀察,進一步分析蓄水法、磚胎膜、木模板、內(nèi)降法4種養(yǎng)護方法的優(yōu)缺點及養(yǎng)護注意事項,并提出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為建筑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