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建筑業(yè)高速發(fā)展,大跨度和超長結構越來越多,施工普遍采用商品混凝土,為控制現澆結構裂縫,設計中大多采用后澆帶控制澆結構裂縫。施工后澆帶的設計和施工直接影響到結構的安全性與經濟性,應做好后澆帶的設計與施工,確保結構的質量。文章論述加強工程后澆帶施工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從施工技術、施工管理兩方面提出加強建筑工程施工質量管理的具體措施。并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從模板支撐,后澆帶內鋼筋的處理,混凝土澆筑的處理等方面闡述了后澆帶的施工管理措施,從而保證后澆帶施工質量。
【關鍵詞】后澆帶技術;設計;施工;控制要點
1. 后澆帶的概念和分類
。1)為防止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收縮不均勻沉降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規(guī)范要求,在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
。2)施工后澆帶分為后澆沉降帶、后澆收縮帶分別用于解決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間差異沉降、鋼筋混凝土收縮變形相減小溫度應力等問題。經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中超長結構,大底盤多塔式結構或形體不規(guī)則結構的建筑不斷涌現。特別是對地下防水有特殊要求的超大面積地下建筑的不斷出現。廣大建筑師為了建筑立面及空間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往往希望結構工程師不留變形縫。這就要求在結構設計中,設計者必須認真對待由于超長給結構帶來的不利影響,因為在《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中,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伸縮縫最大間距有著嚴格的要求。當增大結構伸縮縫間距或者是不設置伸縮縫時,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止結構開裂。在適當增大伸縮縫最大間距的各項措施中,可以在結構施工階段采取必要的保溫等防裂措施,用以減小混凝土收縮不利影響,或者用設置施工后澆帶的方法增大伸縮縫最大間距。我國建筑施工常用的做法是設置施工后澆帶。當建筑物存在較大的高差,但是結構設計根據具體情況可不設置永久變形縫時,例如高層建筑主體和多層(或低層)裙房之間,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澆帶來解決施工階段的差異沉降問題。這兩種施工后澆帶,前者可稱之為收縮后澆帶,后者可稱之為沉降后澆帶。
設計時應考慮以——種功能為主,其他功能為輔。
。3)通常在設計中,我們是寫在結構設計總說明中,設置后澆帶的位置、距離通過設計計算確定,其寬度常為800~1200mm;后澆帶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強度等級須比原結構提高一級。
2. 后澆帶的質量通病分析
原因分析:
2.1 后澆帶部位的混凝土施工過早,而后澆帶兩側結構混凝土收縮變形尚未完成。
2.2 接口處不支模,留成自然斜坡槎,使施工縫處混凝土澆搗困難,造成混凝土不密實,達不到設計強度等級。如果是地下室底板還易產生滲水現象。 2.3 澆灌前對后澆帶混凝土接縫的界面局部有遺留的零星模板碎片或殘渣未能清除干凈。
2.4 后澆帶在底板位置處長時間的暴露,而使接縫處的表面沾了泥污,又未認真處理,嚴重影響了新老混凝土的結合。
2.5 施工縫作法不當,特別是后澆帶兩端,往往將施工縫留成直縫。而被破壞。
2.6 后澆帶跨內的梁反在后澆帶混凝土澆注前,兩側結構長期處于懸臂受力狀態(tài),在施工期間,本跨內的模板和支撐不能拆除,必須待后澆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值的100%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順序拆除。有些施工單位,施工期間模板準備不足,或考慮資金等因素,提前拆除后澆帶跨內的模板和支撐,造成板邊開裂,使結構承載能力下降。
2.7 雜物落入后澆帶內,給以后清理工作帶來困難,污染鋼筋、鋼筋變形、堆積垃圾。
3. 建筑工程中后澆帶技術的控制要點
3.1 后澆帶設計控制要點。
3.1.1 后落帶的設置遵循的是“抗放兼?zhèn),以放為?rdquo;的設計原則。因為普通混凝土存在開裂問題,后澆縫的設置就是把大部分約束應力釋放,然后用膨脹混凝土填縫以抗衡殘余的應力。
3.1.2 結構設計中由于考慮沉降原因而設計的后澆帶,施工中應嚴格按設計圖紙留設。
3.1.3 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設置后澆帶時,應視工程具體情況而定,留設的位置應經設計方認可。
3.1.4 后澆帶間距應合理,矩形構筑物后澆帶間距一般可高為30~40m,后澆帶的寬度應考慮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結構構造要求而定,一般寬度以700~1000mm為宜。
3.1.5 后澆帶處的梁板受力鋼筋不許斷開,必須貫通。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鋼筋;如果跨度較大,可按規(guī)定斷開,在補齊混凝土前焊接好。
3.1.6 后落帶在未澆筑混凝土前不能將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則會導致梁板形成懸臂,造成變形。
3.1.7 施工后澆帶的位置宜選在結構受力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彎點附近,此位置彎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選在梁、板的中部,彎矩雖大,但剪力很小。
3.1.8 后澆帶的斷面形式應考慮澆筑混凝土后連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縫。對于板,可留斜縫;對于梁及基礎,可留企口縫,而企口縫又有多種形式,可根據結構斷面情況確定。
3.1.9 建議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鋼筋應盡可能選擇直徑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間距盡量選擇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細而密的鋼筋分布對結構抗裂是有利的。
3.2 后澆帶具體施工環(huán)節(jié)的施工要點。
3.2.1 模板支設。
3.2.1.1 根據分塊圖劃分出的混凝土澆筑施工層段支設模板(鋼絲網模板),并嚴格按施工方案的要求進行。
3.2.1.2 由于后澆帶模板須單獨支設,自成一個單獨的支撐體系與相鄰的模板支撐體系分開。后澆帶模板在本跨內應支設一個獨立單元,模板拆除時應暫時保留不拆。待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完畢并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拆除。
3.2.2 混凝土后施工縫的處理。
3.2.2.1 施工中必須保證后澆帶兩側混凝土澆筑質量,防止漏漿,或混凝土疏松。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前,清理帶內水泥漿及垃圾,底板鋼筋應調整,除銹,保證板下口鋼筋有足夠的保護層厚度,然后用清水沖洗施工縫,保持濕潤24h,并排除積水。
3.2.2.2 對木模板處的垂直施工縫,可用高壓水沖毛;也可根據現場情況和規(guī)范要求,盡早拆模并及時用人工鑿毛。
3.2.2.3 對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要使用鑿毛機處理。
3.2.2.4 對較嚴重的蜂窩或孔洞應進行修補。在封閉施工后澆帶之前,應將后澆帶內的雜物清理干凈,做好鋼筋的除銹工作。
3.2.2.5 對于底板后澆帶,在后澆帶兩端兩側墻處各增設臨時擋水磚墻,其高度高于底板高度,墻壁兩側抹防水砂漿。
3.2.2.6 為防止底板周圍施工積水流進后澆帶內,在后澆帶兩側50cm寬處,用砂漿做出寬5cm,高5~10cm擋水帶。
3.2.2.7 后澆帶留設后,應采取保護措施,防止垃圾雜物掉入后澆帶內。保護措施可采用木蓋板覆蓋在上皮鋼筋上,蓋板兩邊應比后澆帶各寬出500mm以上。
3.2.3 頂板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
3.2.3.1 不同類型后澆帶混凝土的澆筑時間不同:伸縮后澆帶視先澆部分混凝土的收縮完成情況而定,一般為施工后42~60天;沉降后澆帶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進行。在一些工程中,設計單位對后澆帶的保留時間有特殊要求,應按設計要求進行保留。
3.2.3.2 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前,用水沖洗施工縫,保持濕潤24h,并排除混凝土表面積水。
3.2.3.3 澆筑后澆帶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縫處鋪一層與混凝土內砂漿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
3.2.3.4 后澆帶混凝土必須采用無收縮混凝土,可采用膨脹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脹作用的外加劑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強度應提高一個等級,其配合比通過試驗確定,宜摻入早強減水劑,且應認真配制,精心振搗。由于膨脹劑的摻量直接影響混凝土的質量,因此,要求膨脹劑的稱量由專人負責。所用膨脹劑和外加劑的品種,應根據工程性質和現場施工條件選擇,并事先通過試驗確定配合比,并適當延長摻膨脹劑的混凝土攪拌時間,以使混凝土攪拌均勻。
3.2.3.5 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覆蓋草包,蓄水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不得不于28d。
3.2.4 地下室底板、側壁后澆帶的施工。
地下室因為對防水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后澆帶的施工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
3.2.4.1 后澆帶應在其兩側混凝土齡期達到42后再施工。
3.2.4.2 后澆帶的接縫處理應符合施工規(guī)范第4.7.4條施工縫的防水施工的規(guī)定。
3.2.4.3 后澆帶應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其強度等級不得低于兩側混凝土。
3.2.4.4 后澆帶混凝土養(yǎng)成護時間不得少28d。在地下室后澆帶的施工中必須嚴格按照規(guī)范規(guī)定的要求進行處理。
3.2.5 后澆帶施工的質量控制要求。
3.2.5.1 后澆帶施工時模板支撐應安裝牢固,鋼筋應進行清理整形,施工的質量應滿足鋼筋混凝土設計和施工驗收規(guī)范的要求,以保證混凝土密實不滲水和產生有害裂縫。
3.2.5.2 所有膨脹劑和外加劑必須有出廠合格證及產品技術資料,并符合相應標準的要求。
3.2.5.3 澆筑后澆帶的混凝土必須按規(guī)范上試件留設的要求留置試塊。有抗?jié)B要求的,應按有關規(guī)定制作抗?jié)B試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