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建筑領域的不斷發(fā)展,建筑結構的加固技術逐漸成為了現(xiàn)代建筑技術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科學、有效的掌握建筑結構加固方法特點,并合理的應用于工程實際建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將對幾種常用加固方法的特點以及工程應用范圍進行分析,并結合一些新型的加固方法,研究加固技術在工程實例中的應用,進而加深對建筑結構加固技術的理解,從而更好的促進我國建筑加固技術的發(fā)展。

【關鍵詞】建筑結構;加固技術;分析;發(fā)展

1.建筑結構加固方法研究意義

鋼筋混凝土的加固問題一直是國內(nèi)外致力研究的一個課題,即使是在建筑領域取得了迅速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水平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其研究仍然處于探索和發(fā)展階段。鋼筋混凝土結構是目前建筑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結構。我國的現(xiàn)有建筑中,會由于多種原因,比如施工設計不合理或者在正常工作條件下的功能改變等因素,而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固來保證結構的安全性、實用性和可靠性。我們將對傳統(tǒng)的諸多加固方法的特點和在工程中的適用范圍進行分析,對我國近幾年來興起的諸多新型加固技術進行研究,更深層次的理解建筑加固技術,并針對各種加固技術的優(yōu)缺點,做到優(yōu)勢互補,進而推動建筑加固技術更長遠的發(fā)展。

2.常用加固方法及特點

2.1粘鋼加固法的特點

粘鋼加固法指的是通過采用比較合適的抗沖擊剝離韌性粘結劑或者是建筑結構膠,把鋼板粘貼到需要進行加固的構件的相應部位上,達到提高建筑物機構的承載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一般適用于承受靜力作用且處于正常濕度環(huán)境中的受彎構件的加固。在眾多加固方法中,粘鋼加固應用非常普遍,一般適用于鋼筋受彎、大偏心受壓以及受拉構件的加固。該種結構加固法不僅簡單快速,只需卸荷和除銹后即可施工,施工工期短,而且加固后不會顯著影響原有外觀和凈空,同時現(xiàn)場無濕作業(yè)或僅有抹灰等的少量作業(yè),不論對于生產(chǎn)和生活來說,影響相對較小。

2.2加大截面加固法的特點

加大截面加固法就是通過采用加大混凝土結構面積或者是構筑物面積來達到增大建筑物結構的承載能力的一種加固方法。如果原建筑正截面配筋率不太高,就可以增大主筋面積來有效提高原建筑正截面抗彎承受力。在截面的受拉區(qū)加現(xiàn)澆混凝土圍套增加構件截面,使新加部分與原構件共同承受承受壓力。通過擴大截面積,來進一步增加截面的有效高度,提高構件正截面抗彎以及斜截面抗剪的力學性能,從而提高截面剛度,起到加固的作用。

2.3外包鋼加固法的特點

混凝土構件外包鋼加固技術是指在梁、柱四周包以型鋼的一種建筑加固方法。通常情況下的型鋼可分為三種:角鋼、槽鋼和鋼板。采用外包鋼加固,雖然構件的截面尺寸增加少,但混凝土構件的承受力可大大提高。其中外包鋼技術又可以分為濕式和干式兩種。濕式外包鋼加固法是指把型鋼與原構件留有一定的間隔,并在其間灌注乳膠水泥砂漿或環(huán)氧樹脂粘結劑或環(huán)氧砂漿,使鋼型架與原構件能整體工作共同承受壓力的加固方法。干式外包鋼加固法是指型鋼與構件之間無粘結或僅填塞水泥砂漿,不能保證結合面剪力能有效傳遞的加固方法。

2.4預應力加固法的特點

預應力加固法就是用預應力鋼筋對梁、板等建筑構件進行加固方法該種方法在實際的加固工程中,不僅施工簡便,而且在不會減小建筑結構的實際使用空間的條件下,可提高梁,板的抗彎,抗剪承載力和改善其在使用階段的性能。通常情況下,預應力鋼筋加固的過程是:在需要進行加固的受拉區(qū)段的外面補加預應力筋,對鋼筋進行張拉,并將其錨固定在梁、板的端部。在諸多建筑加固工程中,預應力加固方法中應用最為普遍的就是外部預應力加固法。

3.結論

隨著我國建筑領域的不斷發(fā)展,科技的進步,近幾年來不斷涌現(xiàn)出許多新型的建筑結構加固方法。這些新型的建筑結構方法由于擁有諸多方面的優(yōu)勢,被廣大建筑加固工程人員采納,并受到了廣泛的青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雖然新型加固技術擁有諸多優(yōu)勢,但是也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取代那些傳統(tǒng)的加固技術方法。我們應當真確的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在不斷發(fā)展新技術的同時,不斷總結經(jīng)驗,做好各種建筑加固技術的優(yōu)勢互補,取長補短。這樣,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做好加固技術的開發(fā)工作,為我國的建筑加固的發(fā)展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推動我國建筑領域的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耀武.混凝土結構加固方法概述[J].陜西建筑,2008,(01).

[2]阮金奎.常見建筑結構加固方法選擇與優(yōu)缺點[J].山西建筑,2008,(10).

[3]劉叢蘭.淺談建筑結構的加固方法與施工[J].華章,2009,(20).

[4]秦曉芳,趙艷敏.建筑結構加固技術及發(fā)展趨勢[J].山西建筑,2007,(11).